近日,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負責人介紹,截至2016年12月底,358家環評機構分三批全部完成脫鉤,其中179家通過取消或者注銷資質形式完成脫鉤,179家通過原環評機構職工自然人出資設立環評公司或整體劃轉至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等形式完成脫鉤。環保部在堅決推進脫鉤工作的同時,加快建設項目環評資質管理改革,強化對環評機構的監管。
1月5日上午,從環保部獲悉,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國358家環保系統環評機構按期全部完成脫鉤,徹底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市場。
這是自環評“紅頂中介”問題曝光后,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2015年3月份全國“兩會”期間,向社會承諾要徹底解決的問題。
作為環境保護源頭預防最重要的管理制度,環評擔負著保障國家環境安全、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的重大責任。
2015年上半年,環保部以落實中央巡視整改意見為契機刮骨療毒。根據3月出臺的《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下稱方案),部屬8家環評機構已于2015年底前率先脫鉤。
2016年重點推進的省級及以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則分兩批在2016年6月30日、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
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負責人介紹,截至2016年12月底,358家環評機構分三批全部完成脫鉤,其中179家通過取消或者注銷資質形式完成脫鉤,179家通過原環評機構職工自然人出資設立環評公司或整體劃轉至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等形式完成脫鉤。
“脫鉤工作從體制上徹底解決了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問題,防止產生利益沖突和不當利益輸送,從機制上推進了環評資質管理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建立更加有序健康的環評技術服務市場。”該負責人說。
脫鉤工作全過程信息公開
一年多來,為確保脫鉤工作有序按期完成,環保部門做了哪些工作呢?
據環保部提供的資料顯示,《方案》發布后,環保部多次召開座談會、開展專題調研積極推進脫鉤工作,特別針對業務平穩過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人員妥善安置等方面給予及時指導。
環保部針對脫鉤過程中遇到的普遍性政策問題,先后印發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規范脫鉤工作。對辦理脫鉤手續的機構,做到嚴格審查,確保全部、徹底、干凈摘掉紅頂,嚴防任何形式的“假脫鉤”。脫鉤受理、審查、審批全過程已在環保部網站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環評機構被處理處罰362起,14家被撤銷、吊銷環評資質
環保部在堅決推進脫鉤工作的同時,加快建設項目環評資質管理改革,強化對環評機構的監管。
環保部環評司定期公開的信息顯示,2015年以來,各級環保部門對362起環評機構違法違規行為進行了處理處罰,其中問題嚴重的14家機構被撤銷、吊銷環評資質。
環評改革中,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管理要求進一步明確。環評司負責人介紹,環評文件質量問題的種類和相應的法律責任,將環評文件受理審查與環評資質日常監管有機結合,“對出現質量問題的行為加重處理處罰,限制從業,并一律實行從環評機構到從業人員的雙重責任追究。”
長期以來,環評資質管理為環評制度有效執行發揮了重要的技術保障作用。
環評司上述負責人說,下一步,環保部將按照《“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的總體安排,繼續深化環評資質改革,完善管理機制。“各級環保部門將認真落實監管職責,受理審查環評文件過程中,嚴格把關,對質量低劣、不負責任、弄虛作假的,一律依法予以查處。”